

荣昌夏布的生产当由葛、大麻演变而来。因“古时无今之木棉,但有葛布大麻而已”。唐《元和郡县志》载有“昌州贡筒布、斑布”。所谓“筒布”,即中细布也,因为它往往卷成筒形,装入竹筒,便于运输,故称“筒布”,又根据它的形色特点,称为“斑布”。《太平环宇记》亦载“昌州产斑布、筒布”。既是特产,又作为贡布,说明昌州自唐宋以来麻布的编织技术是比较发达的。又《新唐书·地理志》上载,昌州辖四县:“大足、昌元、静南、永川”。而这四县中独昌元(今荣昌县)素产夏布。这种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现行《辞海》在荣昌条目下就注明:“产夏布、折扇、细陶器和良种白猪等”。清康熙后期荣昌夏布才形成商品生产。道光时期经山西客商的贩运,夏布又远销省外。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亦转销朝鲜、日本及南洋一带,夏布开始成为荣昌县有名的传统特产。
荣昌夏布的生产历史久远,它是该镇农民的劳动和智慧结晶。因为它已经过数辈祖传,工艺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改进,精心织就,品质优良。
荣昌夏布分细布、粗布、罗纹布三大类。粗布是指四八布以下的尺三布、四五布、三二布;细布是指四八布以上的六百头布、八百头布,以至一千四百头、一千六百头、一千八百头布;罗纹指三梭,即丢一个葫菽眼的麻织布。它与一般夏布编织法和格局都有所差异。
夏布是由经纬线编织而成。长宽尺寸而定,经线数量是决定夏布粗细的关键,然后才配以适当的纬线。如三二布是指宽度在一尺三寸内有六百四十根头的上下两根麻线,即上下共六百四十根经线编织而成。同样六百头布是指在一尺五寸宽度内用六百根麻线上下共一千二百根经线加丢梭的纬线编织而成。
荣昌夏布细密平整,色泽莹洁润滑,且坚韧耐用。因麻质冬暖夏凉,通风透气的特性,做成衣服,穿后易洗易干,烫后有棱有角,显得古朴雅致,美观大方,且凉爽理汗,舒适宜人;做成蚊帐,有驱虫避邪的作用;用点燃的麻线,在毒疮周围烧熏后,有治疗毒疮的功效。素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称誉。因此,荣昌夏布深受人们喜爱,畅销国内外。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机械化生产布匹日益增多,价格便宜,花色品种繁多,这就使传统的手工生产的夏布受到冲击。尤为突出的是在夏布印染技术上,从事传统手工制作夏布的老工人,都已年迈病弱,从师学艺的年轻人锐减,造成后继乏人,几乎失传。因此,急需保护夏布的传统生产工艺。
该项目于2007年5月由国务院颁布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