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白鹅_荣昌区图书馆
 
荣昌折扇
荣昌夏布
荣昌陶器
荣昌天主教堂
岚枫森林公园
螺罐山
路孔古镇
羊肉汤
卤白鹅
铺盖面
 
题名 作者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特色 >  
     
 
卤白鹅




 
        荣昌县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251年的历史。全县土壤质地良好,水利资源充足。
        荣昌县盛产白鹅,经过人们长期摸索,把它做成各种美食佳肴,卤白鹅就是其中之一。
        荣昌卤白鹅属于川卤系列的一个品种,经过上千年的历练,在明代逐步发展成熟。清代以后,形成了现在的独特风味。
        荣昌卤白鹅营养丰富,原料的取材众多,荤素皆有,除了满足人体对蛋白质及维生素等需求外,卤制调味品大多具有开胃健皮健裨,消食化滞等功效,有益于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制作工艺考究,流程十分复杂,成品卤白鹅色泽金黄发亮,五香味浓,质地适口,味感丰富香气宜人,润而不腻,调料微辣适口;口感适中,佐料配味独具匠心,佐料的制作十分讲究,取川味精华,麻辣鲜香。
        “卤鹅卤鹅,盯一眼走不脱。”这句与荣昌名小吃“卤白鹅”有关的顺口溜,在全县可谓老少皆知。在荣昌人的眼里,卤白鹅堪称一绝,家来贵客、宴请好友,一盘正宗卤鹅儿肉被主人家视为上等特色菜来招待宾朋。现在由于该小吃费工费时,卤水调制复杂,利润又不高,制作地道的卤白鹅的人越来越少。
        荣昌卤白鹅属于川卤系列的一个品种,川卤的形成始于秦惠王统治巴蜀(公元前221年),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万余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派人“穿广都盐井”生产出四川最早的井盐,西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在追述当时饮食习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鱼盐、茶蜜、丹椒”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使用井盐和花椒制造卤水。 
        到西汉时,由于井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惯已经初步形成。西汉人杨雄在《蜀都赋》中就有“调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练神养血者,莫不毕际”的记载,调夫五味讲的就是卤水的调味方式。 
        经过三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铺垫,川卤在唐朝时已经迈进了一大步。唐朝的千客骚人们为了找到诗的灵感,都喜欢在写诗时饮酒。宫廷的饮酒作乐都无不与酒有缘。而饮酒又少不了上乘佳肴。这样就促进了川式卤菜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明代,人们的饮食习俗注重养身食疗。特别是明代的《饮膳正要》和《本草纲目》的问世,促进了朝野人士更加重视食疗。由于记载的药料中有些即能防病、治病、又能产生香味,达到调味的目的,所以大部分都被作为卤菜调料。
        在清朝初期,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使大批两湖和两广的老百姓入川来到了荣昌县,他们随之带来了各地的饮食习俗,川卤为适应这四省八方的饮食口味就对其菜式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使之在调味上符合广大消费者。荣昌历来盛产白鹅,早就成为川卤的重要原料,卤白鹅历经数百年的变迁,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菜品。
        荣昌卤鹅的百年美味,也有荣昌白鹅的功劳,据县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荣昌白鹅就被列为全县的重要特产。1989年,荣昌白鹅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鹅种,成为荣昌县重要而宝贵的地方资源。
        卤白鹅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烹制法,而是集加热烹制与调味二者于一身。荣昌卤鹅的最大特点是色泽金黄发亮,肉质粑而不烂,辣味适度,芳香扑鼻,鲜香爽口,其味悠长。 

 
     
馆长信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6 - 2009 Rong Chang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荣昌区图书馆 渝ICP备17007927号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