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图书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展 |
|
|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古人对一年二十四节气编制的顺口溜,便于记忆和掌握不同节气对农耕和生活的影响有多大。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二十四节气知识,2021年12月1日-30日,荣昌区图书馆在图书馆大厅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本次展览共有2039人次观展。
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览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暑、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知识,结合文化、艺术、农时等各个领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我们对节气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也让我们更能理解古诗词中关于诗歌的内涵。
通过观看二十四节气展,我们就能了解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首先它概括和总结了影响我国的各类天气系统和大气团相互作用形成的周而复始的天气现象周期。通过节气的命名,我们可以直观体会到季节、温度的变化。比如:“小暑”“大暑”意味着盛夏开启,温度最高、烈日当头的日子到来了,其次,还为我们精准“预测”了这个时期多发的天气过程和气象灾害。比如:“立夏”之后雷雨会增多;“小暑”之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也让我们学会去倾听大自然的语言,这不仅有助于激发我们感受力与观察力,还能培养对于二十四节气系统下传中文化知识的兴趣。
|
|
|
|
|
|
|
|